bedread歡迎您
BedRead>健康>抓準中醫五辨 快速瞭解患者的病情

抓準中醫五辨 快速瞭解患者的病情

時間:2019-10-07 16:47:55 來源:網絡投稿   編輯:健康

  中醫是博大精深的,很多人由於學得不透徹,導致在看病的時候,很難及時準確的掌握患者的病情。通過中醫診斷病情,如果要想快速的瞭解患者的病情,關鍵問題是“五辨”,即辨癥、辨證、辨病、辨人、辨機。那麼,所謂的中醫五辨具體是指什麼呢?下面具體介紹一下。

  辨人專傢指出,在判斷患者疾病的時候,需要結合個體之間的差異性,準確的判斷出疾病。鑒於個體的性別、年齡、體質、生活習慣、體型等都可能存在差異,故而因人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時制宜的思維當貫穿於辨人的始終。專傢以性別差異舉例,如女性多鬱的特點是由性別決定的,所以女性常表現為多愁善感,到更年期的時候女性鬱的特點表現得就很明顯;再者女性有經帶胎產,這些都是女性的特點,所以在治病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這些因素,否則就可能出問題。

  要想看病看得準,在平時多實踐是很重要的,千萬不能口頭談兵。中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,對疾病的認識選擇瞭病、證、癥的不同角度。在這三者中辨證是中醫診療體系的特色,即證是治療的依據,據證立法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核心。近年來有關證的研究開展甚多,但由於思維的偏差和技術方法的缺陷使某些研究走向瞭誤區,這也是制約中醫診斷學發展的重要原因。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分會主任委員,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專傢在不斷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,深入探索中醫診斷學未來的發展方向,提出中醫診斷的關鍵問題是“五辨”,即辨癥、辨證、辨病、辨人、辨機。

  辨癥中醫方面的專傢,在判斷患者疾病的時候,還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。癥,指表現於外的各種表征,包含瞭西醫所講的癥狀和體征以及各種檢測指標,也包含瞭和疾病診斷相關的因素,比如氣候條件、地理環境等,中醫把這些信息都看作“癥”,或者“征”。如何去辨癥呢?專傢指出,應當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綜合把握癥的來源,要辨癥的有無、輕重、真假、偏全。隻有來源準確,診斷才會可靠,才能避免出現盲人摸象、指鹿為馬這樣讓人笑話的尷尬局面。專傢又以高血壓舉例:臨床上很多高血壓患者都沒有頭暈癥狀,但不少醫生為瞭診斷為眩暈,就自編頭暈的癥狀,比如患者高血壓三年,病歷就寫為“眩暈三年”,連患者都說:“醫生,我沒有頭暈呀!”從開始采集的第一手臨床資料就不可靠,最後辨出來的證就沒有價值。專傢特別強調辨癥要做到全面、規范和準確。

  辨證在中醫治療的疾病上,很多采取的都是辯證治療的方法,所以辨證是中醫的核心,而且是以整體思維作為基礎,如果離開瞭整體的思維,辨證也會走入誤區。專傢指出:辨證首先要辨別證的輕重。依據治療前後證的輕重變化才能對療效做出評價。第二是辨別證的緩急。如果隻是簡單地把幾個要素湊在一起進行辨證分型,就無法區別孰輕孰重,更無法體現“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”的原則。第三是辨別證的主次與證的兼雜。臨床的醫生都知道,單純的證是很少見或是沒有的,並不像教材中描述的那樣,把一個病都明確地分割成一個一個的證。不僅如此,中醫的證還是動態的,今天是脾虛證,明天可能會兼有濕熱證。第四是辨別證的真假。疾病發展到瞭後期階段常常出現假象,但臨床也有很多病人出現假象不是在疾病後期,而是從一開始就有瞭,所以辨證時切勿忽視這一點。

  辨病人吃五谷雜糧,會生的疾病有很多種,所以也要準確的辨病。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開篇就是“辨某病脈證並治”。病和證不一樣,病是對疾病發展的整個過程的概括,是縱向的;而證是對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、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況,是橫向的。所以證和病之間隻有一個交叉點,比如說冠心病的血瘀證隻是一個點,糖尿病的血瘀證也隻是一個點。如果研究中醫的證,一定要加上一個病去研究,就難免以偏概全,因為病和證隻有一個交集點。專傢還強調,不是所有的病都適合用癥狀做病名。此外,病有中西、病有先後、病有善惡、病有新舊,這些都需要好好感悟。

  辨機有些患者在生病的時候,身體出現的癥狀比較少,或者是癥狀比較少見。建議這時采集一些和疾病發生發展相關的因素為我們的診斷服務,這就是要辨病機。專傢指出,《內經》的“病機十九條”其實就是辨病機,如“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”,就是通過病機去辨別他們的內在聯系,為治病提供依據。專傢又以臨床診病為例說明如何辨病機,他指出,現在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飲食結構不合理、壓力太大有很大的關系,這兩個因素導致瞭兩個結果:鬱和痰。故而面對不同疾病,在遣方用藥時,均可抓住這兩個關鍵病機,運用溫膽湯加減進行治療,臨床往往收效不錯,這就體現瞭辨病機的重要性。

閱讀全文
下壹篇:返回列表
熱點文章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