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瞭陰道炎 註意3大誤區5大癥狀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發佈的數據表明,中國女性中有40%患有不同程度的生殖道感染。據此估算,中國每年至少有兩億女性患生殖道感染及相關疾病。另有統計表明,婦產科門診患者中,生殖道感染占55%以上。面對如此常見的疾病,大傢存在的認識誤區也不少。
誤區一洗洗更幹凈小何是一位年輕的白領,每天都沖洗陰道,認為這樣可以遠離陰道炎。讓她沒想到的是,內褲上經常有白帶,並且能聞到腥臭味。到瞭夏天,私處散發出的異味讓她感到非常尷尬。到醫院經過陰道微生態檢查發現,她得瞭細菌性陰道炎。醫生給她開瞭甲硝唑口服治療,她為瞭“加強療效”,用自己常備的高級進口洗液每天沖洗陰道,希望把致病菌早日清除掉。結果,用藥一周後復查,卻發現“壞”的菌不見瞭,但“好”的菌也沒有長出來。她覺得陰道更癢、更不舒服瞭。復查陰道微生態的情況,結果竟是“菌群抑制”。小何很疑惑,難道陰道不是“洗洗更幹凈”嗎?
敲黑板:陰道沖洗是不良生活習慣,一定要改掉。陰道不是無菌的環境。正常狀態下,健康婦女陰道內存在多種正常的微生物群落,其中乳桿菌是優勢菌,乳桿菌通過產乳酸保持陰道pH值維持在3.8~4.5,呈弱酸性,通過分泌細菌素、表面活性物質、H2O2等多種抗菌成分等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長,維持陰道微生態的平衡。經常沖洗陰道會影響陰道的酸性環境,還會使乳桿菌無法在陰道內定植,不能發揮保護作用,從而誘發陰道炎。因此,建議平時用清水沖洗外陰即可。治療陰道炎須遵醫囑規范應用抗菌藥,同時可用硼酸粉或硼酸溶液沖洗外陰,幫助調整陰道pH值,從而恢復陰道正常的微生態環境。
誤區二自行用藥小雨是名婦產科護士,經常出現白帶增多、瘙癢疼痛,幾次被診斷為真菌感染。她不好意思每次發作都去檢查,加上熟悉常用的抗真菌藥的用法,便自行用藥瞭。有時癥狀不能緩解,她就換一種藥試試。久而久之,她發現發作的頻率越來越密集瞭。似乎每次月經前後都會瘙癢難忍,而且白帶性狀也不太一樣瞭,有時還會有膿性色黃的白帶,陰道燒灼感也越來越明顯。她很疑惑,難道我這“久病成醫”的經驗也不管用瞭嗎?
敲黑板:陰道分泌物有異常,應及時進行陰道微生態檢查,明確診斷,規范治療。外陰陰道白假絲酵母菌病,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黴菌性陰道炎、真菌感染,在臨床上很常見。但當一年內有癥狀發作超過4次,稱為復發性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。這樣的病人用藥需要個體化,首次就診時需要在醫院進行真菌培養,找到敏感的藥物,強化加鞏固治療半年,而不是癢瞭上藥,不癢停藥。除此之外,有病例統計顯示:真菌和細菌、滴蟲等其他病原體一同造成混合感染的發病率為53.85%。像小雨這樣,後來發病時不再是典型真菌感染的“豆渣樣白帶”,很有可能是混合感染,僅僅應用抗真菌藥治療,效果會大打折扣。